你的位置:国内实盘配资_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合约_期货炒股配资 > 期货炒股配资 >

e配资开户 硇洲族大黄鱼驯化记

  从硇洲岛存亮湾搭乘渔船出海e配资开户,行驶约半小时,眼前便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这片平静的湛蓝之下,巨量渔业宝藏在翻涌,成群结队的鱼群在海下交配、产卵、觅食。

  每年10月到11月,大陆最南端的湛江,阳光灿烂而不灼热,正是硇洲族大黄鱼的繁殖季节,大潮后,它们结对洄游到硇洲岛东南部的近海产卵,此时方可捕到较多成鱼。产卵一结束,它们又成群往琼州海峡的深水区迁移,隐匿于深海之中。

  大黄鱼,被誉为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首,其全身金黄。李时珍形容其“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体型匀称、鳞片规则、肉质鲜美无腥味,素有“千鱼万鱼,不如大黄鱼”之说。但是,过度捕捞加上近海环境污染,大黄鱼种群急剧衰竭,野生大黄鱼资源越来越少,大斤两的几乎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境地,小斤两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成立“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及繁育关键技术”课题组,承担了2023年校级第一批“揭榜挂帅”重点项目,致力于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从出海抓捕野生大黄鱼开始,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开展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稳步推进大黄鱼从深海游向百姓餐桌。

  文/图:周梦雅(除署名外)

  出海抓捕从深海结群洄游硇洲岛水域

  “在过去,野生大黄鱼多的是,夜晚听到海面传来咕咕声,知道是大黄鱼来附近产卵,我们就立马出海去抓鱼。所以我们也叫它咕咕鱼。”一位生活在硇洲岛的长者娓娓道来。大黄鱼在集群产卵时会从腹部发出“呱呱”或“咕咕”的声,终日不断,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也可以吓退其他大型鱼类,渔民听到大黄鱼发出的声响便知道渔汛到了。

  大黄鱼肉质绝佳,加上通体金黄的色泽,让大黄鱼和财富挂上了钩。大黄鱼有多昂贵,捕鱼网的密度就越小,随着野生大黄鱼资源越来越少,硇洲岛渔民再也听不到海面传来的清脆声响。如今,想捕捉到大黄鱼,只能根据渔民们的经验,在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大潮过后,大黄鱼开启了从琼州海峡来到硇洲岛东南部产卵场繁殖后代的洄游之旅,渔民们便到附近打鱼,但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运气,由于数量稀少,1斤以上的成鱼在市场上可卖到数千元一斤。

  想要研究大黄鱼,首先得抓到活鱼。广东海洋大学大黄鱼人工繁育课题组于2023年10—12月先后组织了5次野生亲鱼的采捕工作,出动大小渔船60批次,采集大黄鱼成鱼300余条,部分用于实验室研究,其他均置于室内水泥池和网箱中暂养。但大黄鱼是深海鱼,应激性大,捕捞上岸后,由于水压骤减,鱼鳔会胀开,加上采捕过程中体表容易受伤,导致难以存活。

  为了提高野生亲鱼和苗种的采捕成活率,课题组采用大黄鱼专用的刺网,在采捕过程中,放网1小时后起网,控制起网的速度在1—2m/s,让大黄鱼逐步适应水压的变化,起网过程中如发现亲鱼或苗种,则立即把网剪破,放入活水仓内充氧暂养,让亲鱼或苗种缓慢地从网中游出。常规渔民们打鱼的手法是将渔获从网上攀扯下来,渔网完好无损,但鱼体受损严重。将渔网剪破也是为了缓和因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对大黄鱼的二次伤害。

  为了缩短由海转陆的运输时间,这些金贵的大黄鱼将搭乘快艇,直达就近苗厂或近海网箱。但是仍有不少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反应激烈,蹭破了表皮,这时,海大的学子们化身鱼苗医生,给它们做起了皮肤护理手术,一人用湿毛巾把鱼眼睛包住,另一人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鱼体受损的部分,减少皮肤感染风险,再缓慢转移到室内水泥池。

  暂养驯化开发全人工繁育技术

  硇洲族大黄鱼分布密度很低,和其他海区的大黄鱼不同,硇洲族大黄鱼习惯于深海环境,常栖息于水深60米左右的中下层。适应于深海自由广阔空间的大黄鱼,又将如何在陆地人造环境里生存?水压、温度、酸碱度、盐度、饵料……每一项都是摆在海大课题组面前的难题。

  经过无数次的枯燥实验和比对,发现最适合大黄鱼的人工水质条件为水温22-24℃,盐度28-30,pH8.0-8.1,对水中溶解氧、氨氮、放养密度也进行了精准的把控,并用遮阳网罩在室内水泥池面,调整光照强弱。先用增氧流水暂养两天,暂养阶段不投喂。

  暂养结束后,进入到活饵料驯化阶段,每天定时投放活体双齿围沙蚕,观察苗种的摄食情况。经过5天的活饵料驯化,野生硇洲族大黄鱼苗种主动追食沙蚕并有抢食现象,此时可开始进行冰鲜饵料的驯化。从驯化第6天起,每天定时投喂冰鲜鱼肉。从第17天起,观察野生硇洲族大黄鱼苗种已能正常抢食软颗粒饲料,此时开始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

  如此精细化的饲养过程,需要对实验组充分把握,通过反复实验调整细枝末节,寻求其中的最优方案。同时更需要操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

  若采集到的性腺成熟的野生大黄鱼,乘着鱼儿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已天翻地覆前,尽快进行人工授精,减少应激性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活水仓内选取腹部外观无明显鼓起的雄性亲鱼,从尾部轻压腹部挤出乳白色精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活力,只有精子活动率在70%—80%的精液才能用于人工授精。再挑选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色、卵巢轮廓明显的雌性亲鱼,轻轻挤压腹部获取雌鱼卵粒,让精卵充分接触,待全部完成人工授精后,充纯氧打包运回陆地养殖场。

  “大黄鱼亲本的性腺发育成熟变化过程非常快,精子和卵子的成熟期就那么几个小时,同时获取到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并成功授精,偶然性非常大。”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副主任黄建盛补充道。办法总比困难多,课题组的专家们尝试了人工催产,挑选性腺成熟的亲鱼注射催产针,并通过优化催产剂量,获取到同时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大黄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体瘦较狭长,肉细腻,呈金黄锃亮,鳍长而尖。根据大黄鱼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差异,中国沿海大黄鱼可分为3个不同的地理种族,即主产于浙江岱衢洋的“岱衢族”,主产于宁德官井洋的“闽—粤东族”以及主产于雷州半岛的“硇洲族”。

  野生大黄鱼的人工繁育之路,早在20世纪的福建省宁德市上演过。

  1985年起,“中国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和他的团队启动人工繁殖来恢复闽—粤东族大黄鱼种资源,首次取得大黄鱼海上人工授精、室内育苗及野生鱼保活、驯养成功等进展。1990年前后,其团队实现了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经过30多年努力,如今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成为畅销全国的“国鱼”。

  “刘家富当年也是通过对小苗种的驯化,解决大黄鱼全人工繁育体系,即捕捉到野生苗种通过人工驯养,成长为成熟的亲本,并繁育下一代。福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黄建盛补充道。

  填补空白研究揭示遗传分化密码

  过去,关于硇洲族大黄鱼的研究非常少,究其原因,还是南海的海洋资源太过丰富。我国领海里,要数南海的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其原生态纯净的海域、四季温暖的海水温度,特别适合各类海鲜生长。有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美誉的湛江,海鱼品种繁多,金鲳鱼、军曹鱼等深海网箱养殖技术已十分成熟。而硇洲族大黄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深远海,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为苛刻。

  2023年7月,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带队到硇洲岛,实地调研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听取了硇洲岛当地企业、养殖户和渔民对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产卵场分布、种群洄游规律、繁殖特性及渔获方式等情况介绍,详细了解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围绕野生亲鱼采捕驯化、构建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基础群体、人工繁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一体化构建的实施路线。同时,调研组一行考察了当地企业海水鱼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车间和设施,确保顺利开展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相关工作。

  目前,团队正在开展形态特征、繁殖和摄食等基础生物学特征等研究,已完成了硇洲族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形态特征的通径分析、野生硇洲族大黄鱼雌雄肠道菌群差异、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雌雄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等;通过比较岱衢族大黄鱼与闽—粤东族大黄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三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进而有效鉴定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

  早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举行。签约仪式上,8家单位共同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4家单位携手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对湛江来说,这是海洋牧场建设、水产种业振兴的又一里程碑。

  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湛江正全力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成立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组建科研团队,制定了大黄鱼研究实施方案。计划3年内完成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研究,并在湛江建成大黄鱼活体库、精子库和基因库。加强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健全水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

  ■延伸

  “游”回餐桌的这条鱼不简单

  大黄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入口即化,鲜香四溢,为鱼中极品。难能可贵的是,大黄鱼几乎可以算是中国沿海的特有品种,分布于中国的黄海、东海及南海近海,在国外,仅在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有少量记录,这使得大黄鱼“国鱼”的身份更显“正统”。在中国的海岸线上,或许没有任何鱼比大黄鱼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

  捕捞大黄鱼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吴地记》记载,吴国在海上作战,捕得大黄鱼充作军食。“得鱼,食之美,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石,号为石首鱼。”黄鱼脑中的两颗白石,能平衡鱼的身体,且让鱼的听觉异常灵敏,又叫石首鱼。

  因为大黄鱼会发出叫声,早年间便专门有一种“听鱼人”,出海后便伏在船舱底,靠大黄鱼发出的声音锁定它们的位置。

  大黄鱼肉质绝佳,加上通体金黄的色泽,大黄鱼作为我国优质海产品,20世纪50年代,沿海的渔民使用一种名叫敲罟的声学捕鱼法。首先由中间的两艘大船张开一张巨网,然后其他的小船以半圆形的阵势,将大黄鱼群包围起来,让它们背靠巨网。接着,船上的渔民便会开始敲击绑在船帮上的竹杠,将一浪浪的音波传至水下。

  竭泽而渔,这种“透支式捕捞”的后果,就是让大黄鱼的产量很快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黄鱼的生产有明显的渔场和渔汛期,而70年代之后,大黄鱼群体数量逐年下降。为了保护大黄鱼资源,1985年,福建宁德进行大黄鱼人工育苗和海区养成技术研究;1987年,100多尾全人工大黄鱼苗种首次育出;1990年,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实现百万尾规模;1994年,大黄鱼海水网箱人工养殖试验成功;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黄鱼养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如今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

  湛江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e配资开户,发展深远海养殖。但目前,深远海养殖最多的品种是金鲳、真鲷、军曹、石斑鱼等传统品种。硇洲族大黄鱼如果实现规模化繁育,有望成为湛江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的又一潜力品种。



相关资讯